2024年11月24日

年终盘点| 基督时报•2022年十大头条

作者: 王璐德 执笔 | 来源:基督时报 | 2022年12月31日 18:37 |
播放

伴随着2022年12月28日官方发布的通知,2023年1月8日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乙类乙管”且不再纳入检疫传染病管理,这意味着过去三年的新冠疫情防控政策已经出现重大调整,正式步入结束。

回顾过去这三年,五味杂陈、百感交集。展望三年后的世界和未来,许多未知中更多是一种百废待兴的现实,一个新的时代已经打开。

2022年尾声之际,本平台根据一年来的点击率、关键字搜索、重要性等综合因素,评选出2022年十大头条:
(以下排序根据内容主题,与重要性无关)
1.2022年疫情下的中国教会和基督徒
2.“小组化、家庭化、线上化”——后疫情时代促中国教会强化这三趋势
3.中国基督教公益慈善的模式与发展道路探索
4.全球华人宣教会议——纪念慕拉第来华宣教暨殉道110周年研讨会举行
5.洛桑2022年亚洲大会曼谷落幕 探索福音与亚洲核心价值观
6.薪火相传百年祭学术研讨会系列——倪柝声纪念会议线上举行
7.后疫情时代,教会对心理健康的关注刻不容缓
8.关怀基层牧者群体:当下中国教会不可回避的责任
9.基督徒群体对社会话题铁链女、俄乌之战等关注和讨论
10.如何培养中国教会新一代接棒人?|改革开放后教会发展40年 又到了需要考虑新老传承的时候

 -----------------------------------------------------------------------------------------------


1.2022年疫情下的中国教会和基督徒

疫情对于中国教会和基督徒的影响从2022年年初到年末,无处不在。从2022年3月开始的上海、西安、郑州、海南等各地的封控,实地和小组聚会都不得不停止,到12月疫情防空政策出现重大转折,官方颁布阳性可居家隔离。北京、广州等大型城市逐渐出现疫情爆发和缺医少药的情况,各地教会的圣诞活动鉴于感染者众多等情况,大部分都取消了圣诞活动。

持续了三年的疫情,给国内大部分教会造成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实体聚会艰难、牧养挑战巨大。除了个别教会在人数上仍然稳定增长,大部分教会信徒流失惨重。尤其是封控期间,教会牧者和同工无奈停止讲台事奉,无法外出探访,很多工作无法开展,导致很多信徒得不到及时地喂养。又由于信徒习惯了网络聚会或无聚会生活,即便解封之后恢复了实地聚会,教会短期内也很难恢复到疫情之前。 教会在疫情之中受到不小的冲击,大家都期待疫情早日结束。

12月28日,官方通知2023年后1.8日后入境人员不需要再隔离,中国教会各地之间,以及和普世教会可以恢复人员等方面的流动和多方面的交流,这也会间接影响中国基督教的发展和未来情况。

2. “小组化、家庭化、线上化”——后疫情时代促中国教会强化这三趋势

“小组化、家庭化、线上化”——是2022年多位来自不同地区教会的牧者谈到自2020年疫情后至今中国教会现状和趋势时,说出来的他们类似的观察和总结。其实小组聚会、强调家庭、线上聚会在之前就已存在多年,但2020年发生的疫情带来的环境变化促使这三点变得更加明显。

这一趋势并不仅仅局限在一些人数较少零散的聚会点发生,在各地一些本来拥有上千名会众,但这2年多来因疫情管控而很难稳定实地聚会的大教堂也是愈来愈明显。这里的小组化指的是小组聚会,家庭化的含义更多指的是在某个信徒的家中一同团契交流的方式,而线上化则是在线上敬拜、聚会和培训等。一方面无法大堂实地聚会,一方面又需要加强牧养,因此“小组化、家庭化、线上化”是对此的回应,表现形式包含:大教会开始看重小组运作;同时更强调回归家教会和看重家庭,同时愈来愈多基督徒家庭重视家庭礼拜;线上聚会、培训和课程也比疫情前增长明显。

可以预计的是,疫情结束后实地聚会恢复稳定,这些趋势在拥有稳定教产、聚会场所的教会中间可能会明显减弱;但近几年环境变化带来这些教会趋势,让更多教会发现透过小组带来的牧养提升,反而更加看重初代教会的模式,以及如何善用网络是教会必须面对的时代挑战。使将来能够恢复实地聚会,但这些趋势带来的观念影响可能并不会减弱,反而会增强。

3. 中国基督教公益慈善的模式与发展道路探索

基督教历来重视公益慈善、社会服务。有基督教学者在有关《中国基督教公益慈善模式与发展道路》的讲座中总结了基督教的公益模式,包括:有宗教色彩的慈善基金会、以教会为核心的慈善机构和组织、以圣经理念为核心的公众性慈善组织、以神爱为核心的宗教性慈善捐赠、以服务为核心的宗教性机构。而影响中国基督教慈善发展道路的四个因素分别是:慈善意识与文化、政府管理制度、法律法规、组织内部管理。而基督教发展公益的核心发展方向为——合法化身份、专业化技能和去宗教化的慈善,在新的时代背景之下,如何在维持原有慈善成果的基础上,平衡好基督教公益慈善的宗教目的和慈善目的,摆脱慈善的“宗教化”标签,适应社会政策和环境的变化,是基督教公益慈善在现在和未来所要面临和解决的现实问题。

有从事社会慈善多年的专业人士在总结基督徒和教会参与社会慈善失败的经验中说到类似的观点,认为首先要拜托功利性目的,不要慈善和传教捆绑在一起,慈善不是手段,而是基督生命的彰显,若发起人动机不纯,有其他目的。尤其是教会和基督徒很容易把做社会服务当做是“传福音”或者希望有更多见证空间的手段。因为不是真心去做社会服务,很容易在看不到传福音的果效时,就失去服务的热情。

4. 全球华人宣教会议——纪念慕拉第来华宣教暨殉道110周年研讨会举行

2022年9月22-24日,“2022华人宣教动员大会——纪念慕拉第对华宣教殉道110周年”在线上举行。此次大会多个海外华人机构发起。大会邀请了著名的学者、牧师作为讲员,包括柏有成老师、陈世钦牧师、林治平教授、刘主生博士等来自世界各地的讲员。

此次慕拉第华人宣教动员大会异象以及目标是继承了宣教士慕拉第的宣教名言“如果我有一千生命,我会全部给中国;没有比拯救灵魂进入天国更喜乐的事情了!”

慕拉第,美南浸信会的早期布道者,于1840年12月17日生于Vermont最富有的家庭。她的母亲给她安排了当时最舒适的生活,也把她送进了当时最好的学校。她学习出类拔萃,其法文、希腊文、西班牙文、德文等都是班上的第一名,还能流畅阅读希伯来文,并成为美国南方最早的女硕士。作为富贵智慧的女子,她本可以为自己选择一个荣华富裕的人生,但是她却选择了去中国与那里的下层百姓分担饥饿与贫穷。最感动人的是,慕拉第在饥荒中陪伴着中国人。她看到很多中国人在饥荒中生活很困难,虽然她自己是没有问题的,她有不少的积蓄存在上海的银行,但是她看到弟兄姐妹没有吃,她也吃不下,厌食。她本身就很矮小,又因为忍饥挨饿,她最终瘦到50磅左右,大概是二十几公斤左右。最后,慕拉第被强制送回美国,而在路上到日本的时候,她就去世了。她的舍己让很多人感动。

5. 洛桑2022年亚洲大会曼谷落幕 探索福音与亚洲核心价值观

2022年10月17日至21日,来自全亚洲600名基督教领袖齐聚泰国曼谷,参加主题为“重思教会与事工:上帝给今天的议程”(Rethinking Church and Mission: God’s Agenda for Today)的“亚洲2022大会”(Asia2022 Congress)。本次大会从三个方面明确体现亚洲教会的健康状况:活力、团结和深度。

在过去的一百年里,福音传给了亚洲数亿人,但亚洲更成熟的宗教的中心地带如同亚洲的文化腹地一样,尤其是佛教、印度教、伊斯兰教和神道教,则更难进入。2022亚洲大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以“让福音穿透亚洲的文化腹地”(Penetrating Asia's cultural heartlands with the Gospel)为主题,探讨福音如何在亚洲的多元宗教文化中更好地传播、发展和繁荣。

东京宣教研究所研究主任、东京圣经神学院院长西冈义之(Yoshiyuki Nishioka)做了主题演讲分析了当今存在的两种传福音方法—命题真理和社会服务—存在的问题,而后提出新的方法——见证,并以具体的故事说明见证为何能更好地将福音传播开来。泰国湄公河福音宣教团(Mekong Evangelical Mission)主席赛亚克博士(Chansamone Saiyasak)针对演讲做了回应,在原有内容的基础上做了扩展,最后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他从一位亚洲人士的角度谈到需要理解亚洲文化的本质,强调说亚洲背景下的福音传播要认真看待和处理亚洲三大核心价值观——和谐、关系、循环。大会第七次大会上,讲员强调亚洲教会不要走西方教会理性主义的老路 恢复圣经性的超自然体验。

6.薪火相传百年祭学术研讨会系列——倪柝声纪念会议

11月5日,“薪火相传百年祭学术研讨会系列——倪柝声纪念会议”顺利召开,本次学术研讨会通过网络进行。本次学术研讨会由洛杉矶基督教与中国研究中心,《中国基督教研究》与创欣神学院基督教与中华文化研究所共同举办。有三十多位宗教研究领域的学者参加了本次学术研讨会。

在内容方面,按照主题划分为“倪氏祖孙三代与教会学校教育” “福州西方差会教育对倪玉成家族及倪柝声教会观的影响” “倪柝声与中国基督教的‘实业自养’” “战争、宣教与末世——全球在地语境中的倪柝声末世论” “筚路蓝缕循真道——倪柝声生命和神学历程探索” “在非基运动与基督教本色化两个维度下看倪柝声和地方教会” “倪柝声与当代华人教会的三元人论之争” “倪柝声赞美诗的文学特质与思想”  “倪柝声灵修思想初探” “倪柝声思想的特点与贡献” “以巴特视角看倪柝声圣经观的价值”等不同的主题。

倪柝声,祖籍福建福州。原名倪述祖,归信基督后更名倪柝声,是第一位对西方基督徒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中国基督徒,中国基督教新教自立教会运动“地方教会”运动兴起人,将中国基督教早期福音的性质转为追求生命经历的阶段。

7.后疫情时代,教会对心理健康的关注刻不容缓

这几年,人们开始越来越重视大健康的话题,比起对中老年人的健康护理,青少年的身体健康发育等健康话题和需要。后疫情时代,人们普遍的心理健康问题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疫情期间,我们所经历的各种遭遇,的确会对以后的生活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2022年3月份,世卫组织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2020年,全球焦虑和抑郁的发病率大幅度增加了25%。陆林院士表示,新冠三年期间,因疫情隔离在家的人士,有接近1/3的人,出现不同程度的抑郁、焦虑、失眠及急性应激反应;有超过10%的人,在疫情发生之后都未能完全恢复正常。而这种心理层面的影响将持续至少20年。

对于教会来说,一直是追求身、心、灵全人关怀。因此,教会在这个时代不能缺席,更要全力以赴。

8. 关怀基层牧者群体:当下中国教会不可回避的责任

根据《中国保障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和实践》白皮书数据显示,基督教信徒3800多万人,宗教教职人员约5.7万人。除去注册登记的教职人员,还有不少民间草根的基层牧者。虽然不知道准确的数据,但是估计下来也是不止有六七万基层牧者。若以官方2014年给出的数据,目前中国基督教信徒人数在2300万至4000万之间,约占我国总人口的1.7%—2.9%来说,按照4000万基督徒和6万基层牧者计算,也是一个牧者要牧养2万4千人。即使数据因为各种原因按照折半计算,一位基层牧者肩膀上所要负担的牧养人数也要超过至少1万人。1:100000,这在全球教会范围内比较而言,都是一个非常冲击的比例,由此可见基层牧者所肩负的牧养重担有多大。

除了牧养重担,不少基层牧者还需要面临经济困难。稳定的薪资和生活对基层牧者常常“不可望更不可及”。庆幸的是,最近几十年中国的教会的发展带来许多相应课程和培训资源的增加。虽然优质资源仍旧缺乏,但和1980-90年代的基层牧者面对的困境而言,现在牧者透过多种渠道得到实地或网络培训和充电的机会多了许多。

但一直以来,中国大部分教会对于牧者关怀这一块鲜有重视。教会往往会谈“关怀信徒”、“关怀弱势群体”、“关怀社会”...但与此同时,最需要关怀的一个人群——基层牧者,却很少有人关注到。

中原一位服事了20多年基层教会的D牧师说:“物质需要”固然必不可少,但更稀缺的是对牧者的“心灵关怀”,他们也需要爱和被牧养。

我们需要更多清醒地意识到:关怀基层牧者群体是当下中国教会不可回避的责任。

9.基督徒群体对社会话题铁链女、俄乌之战等关注和讨论

2022年,在基督徒群体中引起广泛关注和讨论的公共话题是铁链女和俄乌之战。

2022年开春,丰县铁链女事件引起了身边许多与你我一样的普通人的关注、愤慨和疾呼,正是在无数网友“不忘记、不抛弃、不放弃”的努力下,当地主管部门不得不一次次发出新的通告打脸之前的通告。

铁链女事件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它的意义不应只是止于社会——虽然此次铁链女事件的逆转是无数默默无闻普通人的良心和善意推动带来的,其中也有不少基督徒群体的参与——但整体而言,我们基督徒群体或许不得不承认:也许我们太长时间只是关注自己事务、漠视社会公义了,它就像一根刺一样,让我们需有必要重温“现代基要主义不安的良心”的扎心呼声。

俄罗斯乌克兰战争爆发的巨变出乎国际社会预料,除了世界思想界从震惊中缓过神来开始陆陆续续深入研讨,基督教世界也同样在震惊中开始深入反省。和对铁链女的讨论有所不同的是,基督徒群体对俄乌双方的立场上有许多明显的分歧和分裂。

有基督徒作家评论说:“这场战争必将深刻改变世界,也已严厉挑战广义基督教世界,因为双方军人大多是基督徒(其中东正教徒最多),这场战争血泊中的乌克兰地区正是东正教莫斯科牧首长期管辖下堂口最多的地区……。所有上帝的儿女都有责任彻底直面这场悲剧这片弟兄姐妹陷入厮杀的绝境。”

10.如何培养中国教会新一代接棒人?|改革开放后教会发展40年 又到了需要考虑新老传承的时候

教会的发展是离不开三个要素,第一,忠于圣经的讲台、第二,健康的神学,第三,对新一代牧者的培养与传承。在中国牧者群体的团契中,通常被讨论的话题最多的,是如何复兴教会的聚会人数、如何扩张更多的聚会点、亦或是牧者对客观环境的感慨和反思等等。但却鲜有牧者群体对教会如何培养“新一代接棒人”这个话题进行集体深入的讨论。

“新一代的接棒人”是指,在已经成为教会同工的人群里,牧者有意去拣选和着重培养一个或多个有潜力未来去带领整体教会的人。

其中,一位70后牧者, 属于改革开放后第一批高校里面兴起的一位牧者的一句话让人印象深刻。他说:“改革开放后,中国教会发展到今天大约有40年的时间了,那一代兴起服事的牧者们当时大约都是20多岁的样子,差不多40年过去了,他们也有60多岁左右了,中国教会又到了要再一次考虑新老交替与传承的时候了。”

他也坦言说,现实是其实还没有多少人开始考虑这样的事情。的确,当下教会里存在一个现象,就是许多牧者更加看重教会外在人数、堂会的增长、小组的牧养等等,反而忽视了教会传承的软实力——接棒人的培养。

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值得我们去探寻的,与此同时,观念上的转变和切实的探索也是中国教会在可持续发展层面上迫在眉睫的需要。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